國網新源董事長:積極探索抽水蓄能融合發展,支撐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 發布時間:2025-07-07
- 發布者: 本站
- 來源: 原創
- 閱讀量:
隨著我國新能源“雙占比”(裝機容量占比、發電量占比)持續提高,尤其是風電光伏發電容量歷史性超過火電,電網安全穩定和電力保供轉型壓力持續加大。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加強電網調峰儲能和智能化調度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形成與新能源發展相適應的系統調節能力。國網新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貫徹落實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黨組推進抽水蓄能(水電)高質量發展決策部署,積極探索各類調節資源融合發展,開展技術、管理、政策和機制協同研究,加快尋求電網調節能力建設新路徑。
把握抽水蓄能融合發展背景
抽水蓄能技術經過了跨越百年的商業應用和工程實踐,成為世界各國保障電網安全穩定的主要調節手段。我國抽水蓄能事業經過50多年的開發建設,實現了從探索性起步、完善化成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跨越,完成了從技術裝備引進到國產替代升級的轉變,演變為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的調節單元、清潔高效的調節資源。隨著規模快速增長、需求復雜多樣、新型調節技術創新迭代,抽水蓄能發展面臨新挑戰。
系統調節需求變化。截至4月底,全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的43.97%,電源結構逐漸轉變為新能源主導,負荷結構和供需結構也深刻調整,系統調節需求日益豐富、復雜化。為保障電網安全穩定、服務電力保供轉型,抽水蓄能除發揮傳統功能外,系統調壓、長時調相、規模儲能、快速爬坡和轉動慣量等新型調節需求突出,調節品質和成本也面臨更高要求。
新型儲能發展迅猛。2024年年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容量7376萬千瓦,超過抽水蓄能50多年的發展規模,呈現多場景應用和多技術路線發展態勢,具備了跨界融合的技術基礎,通過優勢互補、優化配置,避免需求錯配、資源浪費,無價值“內卷”式競爭。
存量資產蘊藏“藍海”。我國運行的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已突破6000萬千瓦,核準及在建規模約2億千瓦,具備挖掘存量電站潛力的資源前提、精準定制化開發增量項目的技術儲備,還具備了發揮電站群優勢的規模基礎。
調節資源市場化發展。新能源全面入市,現貨市場和輔助服務等市場機制的建立、完善,西北、廣東、山西、山東等區域(省份)相繼明確抽水蓄能機組參與現貨、跨省輔助服務交易等市場機制。抽水蓄能作為傳統監管類行業,需要主動迎接市場化挑戰,融合發展是值得探索的重要方向。
明確抽水蓄能融合發展目標策略
推動抽水蓄能融合發展,不僅是簡單的技術“疊加”,更是經濟上、管理上、機制上的適應和協調,需要首先明確融合發展的目標和策略,才能實現理論研究到試驗示范的突破,尋求技術融合到價值引領的跨越。
融合目標方面,滿足系統調節需求是核心,不能追求技術上的簡單疊加,更不能限于電站自身技術提升。調節品種要拓展和豐富。傳統功能要做優,針對系統調壓、長時調相、經濟儲能、爬坡能力和慣量支撐等新型需求,以技術融合拓展調節品種。調節品質要提升和精準。如發電工況負荷調整寬度、調相深度、轉換時長、調頻響應等,要持續改善調節品質,使增量項目的差異化功能更精準,避免過度標準化配置。調節成本要優化和高效。統籌工程投資和運維成本,實現全壽命周期內成本優化,深度挖掘技術融合發展的邊際效益,提高投資主體開發建設積極性。競爭能力要適應和培育。轉變發展思路,加強調節技術特性和運營規律研究,探索融合技術的響應效率、服務的市場價值、技術的增值途徑,培育資源競爭優勢。
總體策略方面,要堅持因地制宜。考慮不同地區、不同技術和不同領域的實際狀況,特別是資源稟賦上的差異化、技術應用上的成熟度、成本水平上的接受度、開發環境上的適應性,不能不計成本強配,更不能不顧需求錯配。要突出雙重路徑。挖掘好行業和技術自身潛力,包括存量資源和增量項目技術上創新、經濟上拓展的價值空間。探索各類技術融合策略,特別是需要深入研究技術、經濟和政策上的有效舉措、可行方案。要挖掘規模潛能。從技術先進性、經濟性、可拓展性出發,研究單一電站死庫容、調節容量及品質等價值潛能,結合行業發展,挖掘電站群協同調控價值,尋求電站間互補效應或邊際效益空間。
探索抽水蓄能融合發展技術路徑
近年來,相關投資主體、研究機構和業內專家基于未來系統需求變化,圍繞創新抽水蓄能自身技術、拓展跨界技術間融合等兩個方向,提出相應技術融合路徑,取得積極進展。
創新挖掘技術潛力。要挖掘存量潛力。重點是挖掘調節品質潛力。如通過水機等部件更新改造壓縮發電工況S區范圍,拓展發電運行負荷寬度,按現有6000萬千瓦運行容量估算,每增加2%,相當于新建12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調節能力。如采取增容或變速技術替代,盤活電站死庫容,增加存量電站調相、調頻、爬坡等能力。存量技術融合,具有制約因素少、改造費用低、實施周期短、協調效率高等顯著優勢,是可以優先實施的重點領域。要創新增量開發。重樹開發理念,適應系統差異化調節需求,在規劃選址、資源評價、技術優化、造價管控和更新改造等環節,采取靈活性和標準化設計相結合、模塊化和通用化選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站址資源培育、上下水庫組合、機組容量組合、定變速技術組合等過程,挖掘資源潛力、技術潛力和應用空間。
探索推動融合發展。融合發展,需要技術上、經濟上的融合,也要注重功能耦合和需求匹配,實現功能上互補、場景上互濟、成本上互惠。目前,融合發展研究的重心放在了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方面,特別是對各類技術的應用場景、融合方式、融合優勢等方面,結合部分工程編制了示范應用報告,也提出了下階段完善研究重點,對超級電容、重力儲能和飛輪儲能等研究偏少,這與壓縮空氣儲能加快商業化應用有關。但是,上述典型場景的探索,還是基于調節電源獨立應用的技術特性,尚未有工程融合應用案例,需要進一步加深研究,不斷探索融合路徑。
發揮電站群集控效益。目前,我國大部分省份抽水蓄能已開發規模超過600萬千瓦,部分省份超過1000萬千瓦,將服務區域內抽水蓄能電站組合成調控集群,整合技術特性、水庫庫容、可用狀態等基礎數據,通過智能算法形成多場景調節應用參數,多廠站聯合調控,探索電站群構架上的功能互補。
推進抽水蓄能融合發展重點措施
當前,社會各界對抽水蓄能融合發展關注度比較高。但是,從探索研究到工程應用,尤其是控制策略還需要更深入探討,更需要同步研究工程方案的投資回收機制,推動形成有效支撐投資決策的收益模式,盡快解決制約工程應用實施的問題。借鑒相關領域經驗,下階段要圍繞理論研究與示范應用開展相關工作。
加強理論研究。圍繞技術特性、運行機制、能量轉換、系統控制、調度管理等重點,結合材料科學、算力算法、智能控制等前沿技術發展,夯實融合發展理論基礎,重點要論證技術的可行性、可靠性、先進性。
堅持需求導向。分析各類技術成熟度、技術特點、功能優勢,尋求不同技術壽命周期內功能互補空間,深入分析不同技術在特定場景下的適用性,通過模擬仿真、試點示范等驗證可行性和有效性,實現最佳的性能耦合、效益互補,避免簡單技術疊加型融合。
產業鏈合作。聚焦規劃設計、裝備制造、工程建設、調度控制、運營收益等多個環節,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挖掘行業優勢,尤其是投資企業間合作、裝備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風險共擔。
完善產業政策。突破現有規劃理論,創新選址技術和評價標準,探索研究論證和示范項目資金支持措施,推動容量等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完善現貨市場配套機制,規范市場準入和監管標準,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提高投資積極性。
(作者:國網新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郭炬)